青年義工讓香港社區“暖起來” – 鄰舍第一

青年義工讓香港社區“暖起來”

新春佳節,各地民俗不同,歡慶方式各異,香港頗具特色。家住香港筲箕灣的陳婆婆日前盼來了她心心念念的青年義工們,陪她吃上一頓熱熱鬧鬧的“鄰舍團年飯”。喧囂歡騰的舞龍舞獅,載歌載舞的節目表演,讓老人臉上綻開了笑容。和其他街坊們一起圍坐在新鮮烹制的盆菜宴旁,在青年義工的照顧下,久未碰面的“隔籬鄰舍”品嘗著美食,暢談家長裏短和新年願望。

由香港青年協會(青協)發起的“鄰舍團年飯”活動始于2012年新春,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弱勢群體感受著來自鄰裏和社會的關懷。2017年新春來臨,“鄰舍團年飯”又在香港18區多地同時開筵1000余席,邀請上萬名街坊和2500多名社區青年義工共聚一堂,同迎新歲。

扶老攜幼,義工和街坊共團年

一頓團年飯凝聚一個社區,佳肴中洞見社會關懷。這頓豐盛熱鬧的迎新宴背後,是青年義工們接近半年的付出和籌備。

“為了不讓任何一位服務對象錯過團年飯,我們提前兩三個月就開始挨家挨戶上門邀請啦!”筲箕灣地區青年義工代表朱可殷説,“參加團年飯的大多是我們在平時義工活動中接觸到的對象,像獨居老人、低收入家庭、殘障人士等,他們中不少人都不會或者較少使用網絡,因此我們就親手把邀請卡遞到他們手中,絕對不遺漏任何一個。”

第5次參加“鄰舍團年飯”的朱可殷已是一名“資深義工”,這一次,她和小夥伴們自主籌劃了筲箕灣團年飯的整個安排,從邀請對象名單到節目表演內容,多次開會反復斟酌,確保能為街坊們送上一頓十全十美的團年飯。“當看到他們滿足的笑容時,覺得什麼辛苦都值了。原來我們青年人的力量也可以這麼大。”

“團年飯的意義絕不僅限于吃飯”,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説,“我們希望借由青年發起的鄰舍關懷與服務行動,影響社區居民打破陌生和隔膜,守望相助。”如同宴席上的盆菜一樣,不同的食材各有特色,放在一起就是美味佳肴,“我們希望社區中的成員能夠不分貴賤,關懷互助,讓社區成為一個包容多元的大家庭。”

鄰舍互助,青年持續服務社區

其實,團年飯只是青協“鄰舍第一”服務計劃的一部分。熱辣辣的海鮮盤菜,將溫暖送到香港社區居民的口腹腸胃之中;而發自內心持續幫助街坊們的溫情,則是香港社會更珍惜的財富。

以團年飯為開端,青年義工服務鄰舍的活動持續一整年,從派米派油、入戶探訪到義買義賣、環保捐物……“鄰舍第一”自2011年發動以來,將對基層居民的扶助常態化、持續化。魏美梅説,各區義工隊早已熟悉區內情況,形成了準確詳細的服務對象名單,根據不同需要提供形式多樣的義工活動。

朱可殷所在的“鄰舍59隊”在筲箕灣區內深受喜愛,還獲得了香港特區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的“傑出義工小組”獎項。他們探索出的“筲箕灣愛心街”活動,邀請筲箕灣東大街的商鋪提供優惠給獨居長者和低息家庭,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。朱可殷説,“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我相信,而不應該只包含家庭、居民,社區更應該包含商鋪,我們希望用這樣的形式推動商鋪和居民間的聯係。”

青年服務社會,社會回饋青年。魏美梅介紹,計劃希望青年不只是付出,更能在義工活動中實現自我成長,通過對服務工作的自主策劃,成長為義工活動的組織者和領袖。“比如這次的團年飯,青協負責籌集資源,其他的工作都交由青年人帶頭安排。”魏美梅説,“青年人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,例如讓參與者自帶碗筷實現環保、食材打包節約資源等細節都是他們的建議。”

政府民間,齊心合力扶貧助困

在香港,“扶貧、助困、安老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從“長者生活津貼”“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”到促進殘疾人士就業等,特區政府不斷對弱勢群體推出扶助措施。受香港人自力更生的價值觀影響,特區政府的扶貧措施不只集中在“派錢”或“救濟”形式,更推出了多項計劃,鼓勵社會團體參與,積極幫助基層人士持續就業、改善生活,融入社會。

政府的推動,民間的參與,讓義工服務在香港蔚然成風。這其中,香港年輕人的力量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。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説,“年輕人對香港社會和社區發展,有很強烈的參與感。除了更多表達自己的看法,有不少更加透過社會行動和義務工作貢獻自己。”渴望參與,渴望“有份”,青年人高漲的服務熱情,讓諸如“鄰舍第一”這樣的計劃不斷涌現,為基層市民提供各種幫助,給香港社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感動。

過往的努力,讓如今香港的貧窮率已降到近10年的低點。層出不窮的扶助政策、深植人心的義工理念,不斷涌現的服務隊伍……展望未來,相信有更多基層香港市民在社會的合力下,衝破逆境,享受新一年更暖的陽光。(吳玉潔)

【糾錯】[責任編輯: 孫楠 ]
來源: 人民日報海外版